粤语文化流行能否归功于香港?

发布时间:2023-04-19 23:50:29



这是一个抒情式的答案。是的,粤语在当代省内依然能保持足够的影响力,最大的功臣就是香港。其他许多方言,少的就是类似于香港这样的方言根据地。

在现代以前,粤语在近古明清两朝可能曾经有过持续大规模的省内扩张与整合,因此使得现代粤语面貌有着内部分歧较小的特征。当时的这种扩张与整合,或许动力来自于商贸发展。在粤语的各次方言里,广府片是核心,即大致以省城及周边的城市为粤语的向心依托。香港粤语的主要来源,就是相当于省城粤语向香港直接输出而成的。

而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方面香港的流行影音文化已经兴起,另一方面广东又再次成为经济开放的前沿而与香港交流频繁,这使得香港开始向省内反哺输出各方面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与粤语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从此,粤语演变史进入了一个以香港为推动核心的再一次的省内扩张与整合进程。

八十年代初,由三大件中的电视机进入省内各家各户开始,香港电视剧就开始了对省内人羣的持续深刻影响。电视机前,人们既会为中国女排的精彩夺冠而欢呼雀跃,也会因追看《大地恩情》等港产电视剧而让心情随着剧情曲折而跌宕起伏。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夸张地说,香港起到了对省内进行粤语文化的文艺复兴式的启蒙。虽然省内本来就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粤语使用的生命力,但若无香港这样一个强劲的粤语文化反哺输出根据地,省内恐怕连粤语电台、粤语电视台都难以维持下去。

电视剧、电影、歌曲,恰好是人们最常见的欣赏娱乐的方式。而香港在这个产业方面,已经经过长期积累而有了较为完备的商业模式,产出的影视影音作品确实具有较高的欣赏吸引力。这些作品的确很好看很好听,这使得粤语人羣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内容中的价值观取向,并在语言形式上强化了本身所说的粤语语感。

香港影视影音作品向省内反哺输出的人文价值观是很丰富的,既包括那些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而久违了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借鉴自西方尤其是英式的一些现代价值观。这些作品相当于是向省内人羣打开了两扇窻,一扇连通了古代中国,一扇面向了当代西方。这些内容上的反哺输出,使得香港文化里的许多概念、词汇的内涵批量地为省内人羣所接受。方言不仅仅是发音上的,更是词汇上的,香港这些作品对省内粤语文化在词汇内涵上的整合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另一方面,语言形式上的反哺影响也很重要。虽然粤语人羣平时可能天天都在说粤语,但各地都有一些方言小片上的遣词造句方面的细微习惯差异。而通过粤语影视影音作品,这些词句用法得到一定的梳理与整合。虽然这些作品并不如严肃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语言形式的完美,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粤语流畅性(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若无这些作品的强化,大量的方言词汇、谚语、句式是很容易在自然使用中逐渐消失的。而经过香港影视影音作品对粤语人羣的持续输出,不仅阻止了这些用法本来可能出现的自然消失进程,更可能使得一些本来已经消失或接近于消失的方言用法得以广泛复原。

口音上的强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元音辅音的发音特征,若无香港作品的影响,若省内各户每晚都是收看那口音几乎千篇一律的各省卫视,那么肯定是会受到这些元音辅音发音方面的一些影响的(虽然未必会因此而改变口音)。

当然,省内也有粤语电台电视台,省内流行乐坛也曾一时兴盛过。但从整体背景来看,若无香港作为粤语文化的反哺输出根据地,省内的这些粤语文化作品不仅很难兴起,就连是否能保有使用粤语来产出这些作品都是存有疑问的。香港是窻,是粤语文化整合与重兴的重镇。

新世纪以来,大陆文化已经逐渐与西方接轨,香港影视影音文化也相对畧有式微。但香港对省内的粤语文化的影响力,依然是那么地强势与重要。省内每晚守着电视机前的许多人,看的依然是翡翠台的电视剧,听的许多歌依然是粤语歌(虽然也会有一些是上世纪的歌)。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有香港在,粤语就在。


广州话专业度测试
学粤语,古灵精怪趣事一大箩。“缩缩水”、“生痔疮”係乜意思呢?母鸡母紧要,玩下呢个嗨森小测试,开心多多,得益多多!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开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上海粤语新歌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