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粤语歌曲

发布时间:2023-04-19 23:50:29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愁看残红乱舞,忆花底初度逢,难禁垂头泪涌,此际幸月朦胧。”这是一首宋词吗?不,这是一首经典粤语歌曲的几句歌词。

 

粤语歌就是这么好听,乐谱和音律的优劣无法用文字描述,而且听者各有感受,无法进行比较,因此,粤语歌的好听,主要是因为它的发音和特殊的歌词。

 

和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相比,粤语的声调很多,据说有九种,因此它可以用不同的声调的字和词来配合旋律的起伏,这样听起来抑扬顿挫,九曲婉转,远近高低,自然感觉比国语歌好听。

 

再来说它的歌词,仔细看着,似乎不合语法,但又感觉古朴雅致。原来,粤语较多的继承了古汉语的习惯,自然是一种“雅言”。一段普通的歌词,看着就像古代的词,如文章开头的那段,一下子提升了粤语歌的格调和档次。甚至我们还可以再来看一首熟悉的歌词《铁血丹心》,“逐草四方沙漠苍茫,那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藤树两缠绵。”初听此歌,配合故事情节,觉得可笑,难道郭靖黄蓉在蒙古大草原上讲的是粤语吗?但这样的歌词配合粤语发音,并无任何违和感。经过多年传唱,成了经典的男女对唱的粤语歌。

 

那么,仅是粤语的声调和歌词就能让它在二三十年前那么流行吗?难道粤语是所有方言里最好听的吗?这无法比较,我们也不能歧视任何一种方言。它的流行,还是来源于当年对香港的崇拜,它们来自于香港,并不是来自于大陆的广东省。改革开放之初,香港的文化娱乐方面要比大陆先进很多,同时,香港是当年大陆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从香港过来的东西,必定是高大上的,人们非常容易的接受了。

 

想当年,大陆青年是如此喜爱着粤语歌曲,有人嘴里哼啊哼的,别人听不懂他在唱什么,原来他是在模仿香港明星的粤语歌呢,发音自然与标准粤语相差甚远,但没关系,有点像着的意思就行。他甚至鄙视唱国语歌的人们,只有粤语才是高端的,如果一首歌有粤语和国语两个版本,那必定是粤语更流行,有些人也只唱粤语版而不唱国语版。比如说当时的《晚秋》,有黄凯芹的粤语版和毛宁的国语版,按说毛宁名气似乎比黄凯芹更大一些,但就是感觉粤语版好听,国语版似乎是为追热点而故意编出来的,干巴巴的没有粤语版那么婉转回荡。

 

在歌曲里学了的几句半通不通的粤语后,小青年还在日常生活中显摆几下,通常在搞笑诙谐的场景中,来一两句大家都懂的粤语,可以激发起大家的爆笑。比如“恭喜你发财啦”之类的,这最好说,因为每到春节,商场里循环播放香港全明星联唱的《恭喜你》,一年听了几百遍,“弓黑内发财”简单易学。你,说成“内”(第三声),和吴方言的“你”(发音为neng)比较接近,小青年自以为已经学会了粤语,便更是喜欢这些歌曲。

 

爱屋及乌,年轻人不仅通过歌曲模仿着香港的语言,还模仿着这些歌星的衣着,发型,甚至胡子。最典型的就是林子祥,他主要以小胡子的形像示人,如果没有那标志性的小胡子,那就不是林子祥。以至于八九十年代时,留小胡子的人特别多。蛤蟆镜、分头、花衬衫,这些都是粤语歌和歌星们在大陆文化传播的延伸。

 

而今,主旋律覆盖到了香港,粤语歌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它的歌曲,和现在的国语歌相比,已无法突出它的优势。偶尔还有少量粤语歌流传过来,但已式微,无法占领听众。我们可以仔细比较一下陈奕迅的粤语版《富士山下》和国语版《爱情转移》,这两首歌的曲是一样的,歌词功力难分上下,从好听的程度上,很难说哪首更好听,但从流行的程度上,《爱情转移》比《富士山下》要更有名气。。

 

如今春节期间的大卖场里,循环播放的是《好日子》和《越来越好》,那全明星声嘶力竭联唱的“弓黑内”消失了。林子祥式的小胡子也消失了。(有许多人想留梅西的大胡子,但因为中国人的基因中,能长出络腮胡的人很少)活跃状态中的香港歌星,数量也大为减少,而且以国语歌为主了,陈奕迅做了《富士山下》的尝试,终于还是失败了。陈百强和张国荣走了,谭咏麟和李克勤等以粤语歌为主的音乐人还在,但他们只是代表了活着的历史。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斜风细雨正霏霏,画窗拖地垂;

屏山几曲篆香微,闲庭柳絮飞;

如果您爱好写作,同时希望分享您的记忆和感悟,我们热切的欢迎您来投稿,投稿邮箱:3421826710@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上海粤语新歌榜联盟